提及老舍,人们总会想起《骆驼祥子》中那个在烈日与暴雨下挣扎前行的车夫,或是《茶馆》里那些在时代洪流中载沉载浮的芸芸众生。然而,在这些鸿篇巨制之外,老舍还为我们留下了另一片丰饶的文学景观——他的散文世界。这些文字如散落在时光角落的明珠,曾长期湮没于故纸堆中,鲜为人知。直到陆续被系统整理,我们才得以窥见一个更为本真、鲜活的老舍,感受其散文独特的文学魅力与精神内涵。
老舍虽以长篇小说与剧作闻名,但其对散文始终耕耘不辍。他毕生著述800余万字,其中散文竟达200余万字。这里的“散文”取广义,即包括散文、杂文、书信、创作经验、论文、日记等,谓之“大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博杂,或追忆故乡风物,或记述游历感悟,或探讨创作甘苦,核心始终不离对社会人生的观察与体悟。其文笔细腻真挚,展露出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复杂的内心世界,故而带给读者巨大的艺术冲击力。
老舍的创作生涯有一重要转折点。新中国成立前,他主要写小说;新中国成立后,他从美国返回祖国,满怀热情地拥抱新时代,创作重心随之转移。正如他在《十年笔墨》中所言,新中国成立十年来,他主要是写剧本与杂文,没有写小说。这一时期,他的散文更紧密地贴合时代脉搏,在反映新社会、新生活方面倾注了巨大热情。老舍的散文影响深远,不少小品文、散文被选入中小学教材,滋养着一代代学子。
老舍散文最动人的艺术特色,当属“自然朴素、不事雕琢”。他的散文追求精炼含蓄,在语言上践行“俗白”的美。他写的人情风物,不着意华美典雅,而是从日常生活语言中汲取养分,用通俗的“大白话”书写。这种“俗白”绝非粗浅,而是艺术淬炼后的返璞归真,于平淡中见深长,于质朴中显真情。
耐人寻味的是,这位创作了大量优秀散文的大家,对散文写作本身却常流露出“冷淡”态度,与创作实践的“内热”形成鲜明对比。
1933年,他在《致黎烈文先生的信》中直言:“您向我要小品文,老实不客气讲,咱不会……我对小品文到底有些冷淡。”继而幽默自嘲说:“我要是给国书中添上几本大玩意。我得取法乎上上,以得其上;得跑到无极的上边,以便生太极。太极拳是国术,太极文正好是国书。”甚至戏言:“等我的杰作出世的时候,连萧伯纳带莎士比亚就都得入中国籍,学咱们的国学。”字里行间透着老舍对小品文写作的真实心境和情绪。
这种态度始终如一。十年后,友人建议他将抗战期间的杂文小品编辑出版,他在《答客问》中的回应依然明确而坚决。他列出三条理由:一是“杂文不易写,我写不好,故仅于不得已时略略试笔,而不愿排印成集,永远出丑”。二是因自觉写得不好,“写成即完事,不留底稿,也不保存印出之件,想出集子也无法搜集”。其三,他竟言明“快要与世长辞的时候,我必留下遗嘱”,并“请求大家不要发表我的信函,也不要代我出散文集……至若小文,虽不能像信函那样草草成篇,但究非精心之作,使人破工夫读念,死后也不安心”。且幽默而坚定地说,若有人执意刊行,“我也许到阎王驾前,告他一状,教他天天打摆子”。
细细分析,这种“冷淡”并非轻视散文,恰恰相反,是出于对文字、对读者高度负责的创作良知,源于对散文艺术品质的极高要求与苛刻的自审精神。他是个极度注重散文内质的严肃作家,这种谨慎与自谦,使他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冷静与克制。这是一种“冷中有热”的复杂心态,展示出特有的散文创作图景。
由此,可探寻老舍散文观的学理维度。
首先,他的散文态度映照出他一以贯之的谦逊品格与追求完美的自审精神。在《三年写作自述》中,他坦言:“杂文:因非所长,随写随弃,向不成集。”这是他内心的真实想法,显露其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写作倾向。他屡次申明:“我学习了,我并没有多大的成功。但是,我决不因失败而停顿学习,我将继续学习下去,直到手不能拿起笔的那一天。”这种持续学习的态度,是他在各文体领域都能多点突破的内在动因。
其次,他的散文态度清晰呈现出锤炼语言的路径。在《言语与风格》中,他指出:“小说是用散文写的,所以应当力求自然。诗中的装饰用在散文里不一定有好结果……散文的责任则在运用现成的言语把意思正确地传达出来。”这表明他对散文语言的重视——散文之美,在于“运用现成的言语把意思正确地传达出来”。他进一步阐释:“我们写散文,最不容易把句子写得紧凑……最好去练习练习通俗的文。”可见,老舍炉火纯青的语言功底,实则是长期自觉坚持散文写作的结果。
再者,老舍的散文态度根植于对散文的深切推崇与敬畏。散文是最缺少规范、最简单但最难把握的一种文体。它又是最迅速、有效反映时代与生活的体裁,是生活忠实的摹写者。因此,优秀散文应具备亲和力、感染力与震撼力。诚如老舍在《散文重要》中所写:“散文实在重要。在我们的生活里,一天也离不开散文,我们都有写好散文的责任。”这一论断道出散文在日常生活与精神构建中的作用,更将“写好散文”视为写作者的文化责任。
老舍对散文文体的自持与自尊,不仅塑造了其散文的独特风貌,也延展了我们的审美体验,促使我们深入思考何为好的散文、为何需要散文。他的散文世界,如同一扇常开常新的窗,让我们在领略文字魅力的同时,得以窥见时代,感受一位作家始终如一的温度与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