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秦腔的慷慨唱腔回荡在理工科实验室林立的校园,当水袖翻飞的身影与学子求知的目光交汇,传统与未来、艺术与科技的对话徐徐展开。11月7日至17日,西北工业大学与百年易俗社联合举办第二届校园秦腔文化艺术节,以“秦韵南山·古调独弹”为主题,诠释了校企合作深化美育浸润的生动实践。
强强联手:
从“戏曲进校园”到“育戏于学”
西北工业大学与易俗社的合作丰富了传统的“戏曲进校园”。自在西北工业大学建立秦腔艺术传承基地以来,易俗社艺术家定期走进校园,开设选修课、组建学生社团,将《三滴血》《火焰驹》等经典秦腔剧目的唱念做打融入工科学子的日常生活。这种常态化教学让秦腔从舞台艺术转变为活态艺术。本届艺术节中,西北工业大学留学生与艺术团学生同台演绎秦腔片段,正是浸润式教育成果的缩影。
西北工业大学与易俗社合作的深度还体现在资源与视野的互补上。易俗社承载秦腔百年积淀,却面临吸引年轻观众的挑战;而西北工业大学以工科见长,在传统文化美育方面存在提升空间。两者的携手突破了“单向输送”,形成“专业剧社+高校平台+学生参与+秦腔传承”的良性循环。学校依托工科优势,推动戏曲与数字技术融合;易俗社则以百年底蕴为美育注入专业力量,社长惠敏莉亲自授课,昆曲名家单雯跨界开展闺门旦工作坊,打破剧种壁垒,拓宽学生审美视野。
多维浸润:
从“观演听赏”到“知行合一”
第二届校园秦腔文化艺术节设计了“观赏—教育—参与”的立体化美育路径。在“看戏·经典传承”板块中,易俗社的秦腔剧目《昭君行》与昆曲雅韵并行,让学生感受秦腔的激越与昆曲的婉约;“学戏·薪火相传”环节通过脸谱绘制、水袖功实训、戏曲剪纸工坊等,将艺术拆解为可触摸的符号;“演戏·青春绽放”环节则鼓励学生通过参与戏歌大赛、短视频创作,用当代语言诠释传统,完成从受众到创作者的转变。
“戏曲研讨”板块聚焦“传统戏曲文化融入高校美育的路径创新”,邀请清华大学、中国戏曲学院等高校及院团代表共议三大议题:一是构建“戏曲进校园”长效机制;二是探讨地方剧种活态传承中高校的角色;三是交流戏曲与美育融合的创新模式。专家结合相关案例,提出“高校+院团+文旅”协同育人等解决方案,为戏曲传承凝聚合力。
“中国戏曲艺术展览”则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的多维交互,解构戏曲美学密码,成为一堂传统美学启蒙课。
美育深意:
在工科院校中培育艺术之花
以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硬科技领域闻名的西北工业大学,为何倾注热情于秦腔?答案在于美育的深层使命。对工科学子而言,戏曲的写意美学可以启发工程创新思维,角色叙事可以滋养对社会人性的洞察,而秦腔的历史厚度更是在全球化中锚定文化身份的基石。本届艺术节还特邀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学院协办,并获《环球人物》等媒体支持,既是文化自信的彰显,也是对“传统艺术走向世界”的回应。当秦腔的锣鼓与异国青年的惊叹相遇,传统文化便成为联通中外、对话时代的“活水”。
西北工业大学与易俗社的合作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一是通过校企资源整合,构建“名家传艺+课程体系+社团实践”的高校美育生态;二是以科技与创意激活传统,推动戏曲从“遗产”向“资产”转化。
古调独弹,非固守陈规,而是工科学子叩问传统文脉;秦韵南山,非曲高和寡,而是让文化基因在青春土壤中生生不息。这场美育实践,既是对“戏曲进校园”政策的精准落地,更是传统戏曲融入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创新探索。当工科的严谨逻辑遇上戏曲的写意浪漫,当青春活力碰撞百年底蕴,我们看到了传统美育的全新可能。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