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城市文旅演出的新模式

当前,全国各地深入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文旅产业方兴未艾,文旅演出也成为赋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要的重要途径。区别于大型山水实景演出的高成本、大体量,各地正在探索一些接地气、留得下、能推广的小成本文旅演出。如何做好这类活动,帮助各地特别是县域找到自己的文旅演出切入点,成为我们深入研究的重要命题。我在中国文联的带领下,以文艺志愿服务为切口赴全国各地策划导演了多场大型演出,此次由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四川省文联、绵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电影人公益示范行·中国影协文艺志愿服务走进四川绵阳梓潼慰问演出,也为城市文旅演出新模式作出了有益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

以就地取材取代高昂成本,赋予舞美自然之美、山水之美、人文之美

此次演出从一开始就定下目标:减少高成本大制作,从自然山水间汲取灵感,将舞台直接搭建在凤凰湖畔。演出的核心理念是“天人合一”,让梓潼最宝贵的自然景观成为最大、最动人的舞台背景。在设计上,我们借鉴了电影构图。湖对岸的巨型LED屏不再是一块孤立的屏幕,而是“电影中的虚拟场景延伸”。当表现蜀道险峻时,屏幕上的古栈道影像与眼前真实的七曲山山林就会形成一种“虚实叠化”的电影特效感。在这样的实景中,灯光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它既要“塑景”,更要“塑情”。实景中的灯光,绝不能像在剧院里那样“满场亮”,而是必须像电影灯光一样,讲究“主次明暗”,敢于留白,给情绪留出呼吸的空间。例如在《遇见蜀道》中,我们只用一束“电影追光”紧紧跟随着讲述人,将其余一切隐于暗处。这就像电影里的特写镜头,促使观众聚焦于演员的神情与台词,把那份历史的厚重感“拍”进每个人的心里。而当《太阳出来喜洋洋》欢快的旋律响起时,灯光瞬间切换为“电影全景亮调”,温暖的色调铺满湖山,与观众爆发的欢呼声一起,将情绪推向高潮,如同电影中最酣畅淋漓的片段,让灯光永远为故事服务。正如一部好电影的灯光会让你忘记光的存在,这里的灯光,为的是让观众完全沉浸在巴蜀的故事里。

以精湛表演取代流量堆砌,在情景表演的沉浸式体验中串联文旅演出,提升品质气质

一台好戏给人的精神洗礼是深远持久的,特别是演员的精湛表演、跌宕起伏的剧情、值得品味的台词,在人们心里都能留下印记。精彩的艺术本身,由此也转化为有传播力的流量。因此,我们在嘉宾邀请上也费了一番心思,就像电影选角一样,希望每一位艺术家的出现都能与观众建立深刻的情感连接。李光复、张凯丽、杜宁林、郭凯敏这些资深表演艺术家,他们醇厚的台词功底和沉稳的舞台魅力,如同电影的“定海神针”,为整场晚会注入了厚重的质感。而王丽坤、陶红、于晓光、张可盈,以及四川老乡王迅,他们则代表了中青年的影视力量,他们的讲述与表演让这台晚会更具亲和力与时代感。

在音乐的选择上,我们同样兼顾了不同年龄段观众的审美喜好。四川籍歌手黄英用她那高亢嘹亮的嗓音演唱《大道通行》,唱出了蜀道古今的磅礴气势,这是家乡人对故土最深情的礼赞。海来阿木的《不如见一面》以其独特的沧桑感和真挚情感,向全国观众发出了最直接的邀约——来四川,见一面。这不仅是邀请人们来看风景,更是来见这里的人、感受这里的情。这套“组合拳”的意义,就在于我们希望这台晚会没有观赏壁垒,无论你是什么年龄,来自何方,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情感入口,从而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共同融入这幅“安逸四川”的画卷之中。

以精准策划取代拼盘演出,在兼顾群众审美喜好与地方文旅的需求中,让一场演出带火一座城

我们决意不做“节目拼盘”,而是要让整场晚会像一部巴蜀主题的电影长片那样有主线、有伏笔、有高潮。晚会开始前,我们精心制作了一支先导片《跟着电影游四川》。这里没有采用常规的风光宣传片拍法,而是设计了一个“从一到十”的电影化叙事框架,用十个维度为四川绘制一幅立体的文化基因图谱。这支先导片为整场晚会定下基调——它不只是一台演出,更是一部可以“跟着游”的、立体的四川文旅电影。晚会中的所有创意,都由此生发。

晚会的核心思路,就是“用电影叙事重构文旅表达”,比如在《安逸四川》里,我们进行了“传统与现代的电影混搭”。川剧与说唱的结合,在我眼里更像是电影里的“类型融合”——川剧自带“历史剧情片”的厚重韵味,说唱则拥有“青春喜剧片”的明快节奏,再加上熊猫人偶“安逸”“阳阳”这两个“电影吉祥物”,整台节目就把变脸、茶艺这些文化符号变成了可互动的“电影彩蛋”。

而在《天府十二时辰》中,我们运用了“时空对话的电影蒙太奇”,让展示有了天然的节奏感。我们不是在介绍景点,而是还原那个时辰里最动人的生活场景,通过时间这根线,把辰时绵阳的米粉、午时内江的墨香、酉时阆中的华灯像电影转场一样“无缝剪辑”在一起。《诗魂归蜀·古今共吟》则用了“奇幻电影设定”,让李白与机器人共舞,让“浪漫诗意”与“科技未来”在精神上共鸣。

作为一名文艺志愿者,这些年我到过祖国很多地方,北至三角山哨所,南至三沙永兴岛,更有幸两次去往绵阳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其间对梓潼的“两弹城”有了深入了解。音乐短剧《星火薪传》连接了梓潼最引以为傲的两张名片:古蜀道和“两弹一星”精神。我们避免空洞的说教,设计了一个戏剧结构——让一位当年的科研人员在长卿山的夜晚偶然发现一盒红军长征时留下的家书。科研人员面对技术难题时的孤独与坚守,与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时的信念与牺牲,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共鸣。这种“薪火相传”不再是口号,而成了一种真切的情感流动。它告诉我们,无论是开辟一条物理的蜀道,还是攀登一条科学的蜀道,所需要的勇气、智慧与奉献精神是一脉相承的。这个节目,是我们对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最深情的致敬。

希望通过这场晚会,向全国的观众传递一个立体的、丰满的、令人心向往之的“安逸四川”。观众们感觉不是在“看晚会”,而是在看一部名为“四川”的文旅电影。在这里,遇见藏于烟火的诗意,也遇见那个久违的、安逸的自己。

作者系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理事、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