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通知,公布了审核增列的博士学位授权点名单。北京师范大学成功增设舞蹈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并发布了2026年舞蹈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申请—考核”制实施办法。至此,具备“舞蹈专博”培养资格的高校已达5所。
相较于学术型博士,专业型博士起步较晚。目前,舞蹈专业型博士培养单位大多仍处于招生阶段,尚未有该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整体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期。新时代,舞蹈高端人才的素养图谱应如何描绘?这是一个有待探讨的话题。
与学术型博士不同,专业型博士更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与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相应地,“舞蹈专博”的培养应面向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工作场景,更加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当前,中国文艺不断探索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创新路径,从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舞蹈《唐宫夜宴》,到《正义必胜》文艺晚会,再到北京舞蹈学院开学典礼上AI机器人的英歌舞表演,均体现出舞蹈专业与科技发展的融合趋势。这对舞蹈编导、表演及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舞蹈从业者不仅需要具备专业深度与跨学科视野,还应在专业实践与理论建构方面实现突破。这些正是“舞蹈专博”需要回应的现实需求。
舞蹈学科兼具艺术实践性与文化理论性,其特殊性在于其以肢体语言为载体,融合身体技艺、审美表达与文化传承,强调“知行合一”的创作与研究模式。与学术型博士侧重于理论建构不同,舞蹈专业型博士的核心在于其在教学过程中将实践智慧升华为系统理论,并以理论反哺实践创新,形成“实践—理论—实践”的闭环。专业型博士应扮演三重角色:一是实践经验的提炼者。通过长期舞台创作或教学,总结身体技术与编创方法的规律,填补“如何做”的实践理论空白。二是跨学科理论的整合者。融合多学科知识,解析舞蹈的文化语境与认知机制,构建具有解释力的理论框架。三是行业创新的推动者。将理论转化为可复制的创作方法论或教学体系。其价值在于打破“技术匠人”与“理论学者”的二元对立,推动舞蹈学科从经验传承向学术型、科学化发展。
实际上,就以“舞蹈专博”创作方向的招收对象来说,他们在入学前通常已具备舞蹈创作基础与能力。目前,部分院校在招生时已将考生的实践成果作为首要招收条件,聚焦于舞蹈编导人才的培养,推动行业佼佼者向“高精尖”层次迈进。在学业成果创作方面,培养单位应在资源上给予充分支持,一方面为作品提供专业指导,另一方面可大力支持被培养者参与中国舞蹈“荷花奖”、“桃李杯”舞蹈艺术展演、中国研究生“文化中国”两创大赛等专业赛事,使“出作品、出人才”成为人才培养的实质性路径。培养单位还可与文艺院团合作,联合培养人才,例如将被培养者的毕业成果在院团进行展演,推动“研创结合”。
在课程设置上,“舞蹈专博”的培养应更加注重实践训练。创作方向的实践不应局限于剧目创作,而应涵盖编导能力、创作剧目的结构层次、选材立意及编舞技法等多个方面。同时,被培养者需从基本的自我要求,如舞蹈技法的掌握,转向更高的自我要求,如培养文化底蕴,这是专业博士阶段与此前教育阶段的关键区别——不停留于简单创排,而应尝试捕捉舞蹈视觉之外的含义,使舞蹈作品能通过肢体传达出超越肢体本身的文化意蕴,引发观者的深层思考。
专业型博士需具备创造性与创新性。专业型博士的创新,不仅要方向精准,更应追求成果的应用价值。“舞蹈专博”创作方向的毕业标准通常要求举办不少于2场舞蹈学位作品发表会,作品需提供完整舞剧剧本、执行台本、舞美服装设计方案、道具化妆设计方案及全套作品排演制作计划等,并在剧场公演。因此,作品的完成度以及作品质量是评价培养单位与被培养者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之一,而作品的创新性(包括技术创新、应用创新、理论创新、跨学科创新等)更是关键指标。作为培养对象,“舞蹈专博”不应过度依赖已有创作方法,而应勇于突破自我,形成新的创作模式与风格。只有具备足够创新性的毕业作品,才能获得行业认可,提升培养单位与被培养者的影响力。
专业型博士虽不以理论建构为核心目标,却必须具备与学术型博士相当的学术视野与知识储备。当前“舞蹈专博”的生源多来自实践领域,他们精于技艺、不乏行业领军者,却往往疏于理论整合,难以将碎片化的经验转化为体系化的理论。正因如此,在培养创作方向的学生时,既要强调编舞实践,也必须强化编导理论的深度,注重创作个性的养成。这一学位设置的初衷,正是为了培养不仅“会编”、更“懂创”的实践学者,使舞蹈学科突破“形体技术”的局限,迈向“身体智能”的更高层次。
“舞蹈专博”还需具备较高的艺术素养与时代眼光。被培养者在培养过程中应主动学习舞蹈学科之外的知识,如人类学、传播学、民族学、心理学等,以拓宽自身视野。当下社会,复合型人才需求日益增强,尤其在舞蹈创作方向的博士培养方面,从事创作工作还需掌握音乐、舞美、服装、化妆等专业知识,甚至涉及剧目生产、宣传与运营。创作者除了需要拥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储备,还需学会将知识运用到日常事务中。例如,近年来几部“出圈”的舞剧作品,除了展现舞蹈本体的魅力外,其选题、综合创作、艺术运营与剧目宣传等方面的创新发展均不可忽视。这也直接印证了“舞蹈专博”所需具备的跨学科知识与广阔视野。
“舞蹈专博”的增设,为舞蹈实践从业者带来了“春天”,这既是机遇,也是责任。随着培养单位与专业学子在此领域的持续深耕,其探索成果必将为行业发展注入新动能,进而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建设。
作者杨敏系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舞蹈分委会委员,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伟科系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博士生、一级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