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区70公里外的临港新城,夜幕降临后进入另一个世界:年轻人的世界——临港大学城生活着近6万名青年学生。在远离市区的海边,除了静心学习,这里的学子们还可以选择另外一种生活方式:舞台。以上海海洋大学为例,2018年起,该校的师生们以学校创始人朱元鼎先生的生平为主线,创排了同名大师剧,一演至今,从未停息。
一所罕有文科专业、没有艺术学院、涉农涉海的院校,为什么要排演《朱元鼎》?排演戏剧又为这所学校带来了什么?带着这样的好奇,观摩完整部作品,似乎找到了一些答案。
大师剧《朱元鼎》的多年接力,让人欣喜地发现:该剧的演出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本校校情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巧妙地将大思政与美育相融合。通过学校引领,形成了学生导、学生演、学生看的方式,以戏剧这门广受当代青年追捧的艺术样式,巧妙地完成了培育青年、教育青年、团结青年的使命。
2018年以来,每当聚光灯亮起,年轻的面孔在舞台上演绎着学校创始人的故事,一直不曾落幕,故而这出戏逐渐成为临港社区小有名气的作品,并逐渐成为面向大一新生的“校史第一课”。
舞台上下,学生们不是被动接受理念的灌输,而是通过亲身演绎朱元鼎老校长的故事,将校史以及大师的人格魅力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剧目将主人公少年、青年、中年、老年4个年龄段,交由4个演员演绎。除了在技术上减轻了非科班演员的压力,客观上,也让更多青年接触到大师的精彩人生:无论是少年时饱满的心气,还是青年时自发产生为国家研究鱼类的志气,抑或在抗战时期拒绝与日军合作的骨气……
推崇戏剧教育者常会推测:青年们通过排练与大师产生的灵魂对话,起到思想上提升的作用。对本剧而言不仅是推测,更是事实——有位大一学生因参演该剧,重新认识了自己的专业,不仅放弃了改换门庭的想法,更是一路攻读至硕士,立志“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这种转变,正是美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生动例证,展现了艺术感染力的深度与厚度。
这部剧作的另一重价值,在于它以校史为脉络,串联起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宏大叙事。朱元鼎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奋斗史,更是一代知识分子与国家同频共振的缩影。通过挖掘本校的历史,学生们在艺术创作中实现了“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教育目标。这种基于情感认同的历史教育,比单纯的知识传授更为深刻、持久。
尤为难得的是,尽管学生演员们的表演完全依赖天赋、热情,并用业余时间进行排演,然而,他们的表演却因情感的真挚而格外动人。对母校的共同情感,对先驱的由衷敬佩,使他们的演出充满着饱满的情绪感染力。经过多年演出的打磨,尽管每年的演员在变,但演员们的心气却始终不变,这种万众一心的团队凝聚力,让这部校排舞台剧拥有了相当的舞台品质。
当然,作为校园戏剧作品,《朱元鼎》仍有提升空间。以剧本为例,由于文本创作依赖校外力量,对素材的裁剪难免重于戏剧冲突而忽略人物塑造,如将本可“有戏”的内容通过旁白的方式呈现。这种呈现固然降低了表演门槛,却忽视了青年们因为热爱而可能迸发的更大创造力……
然而,我们必须看到,本剧已经拥有了艺术创作最为难能可贵的财富:一份上下一心创排佳作的愿望。因此,种种局限恰恰预示着未来的发展方向——随着在校园戏剧培育下青年人才的不断成长,终将迎来“本校故事本校写、本校大师本校演”的理想闭环。
简言之,《朱元鼎》大师剧的价值超越了艺术本身,它是一堂活泼的“大思政课”,是一次生动的美育实践,更是青年学子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重要平台。它让我们看到,即使在通常情况下认为最不具备艺术基因的涉农涉海院校,艺术的种子一旦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也能绽放出绚丽的花朵。期待未来,更多花朵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并在更多学子心中播下求真、向善、爱美的种子。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剧评人、影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