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舞”:乡村文化振兴的生动注脚

10月22日,微山湖畔,17支村舞队伍、400余名舞蹈爱好者汇聚于此,在《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的熟悉旋律中,“舞动千万家”山东省第五届优秀群众舞蹈(村舞)作品展演在济宁市微山县拉开帷幕。舞者们以灵动舞姿勾勒出齐鲁大地的多彩生活图景,这场充满乡土气息与时代活力的舞蹈盛宴,是山东“村舞”成果的集中展示,让人们看见舞蹈与乡村、与民众、与时代发展的深度联结。

扎根大地的文化新形态

近年来,以“村”字为代表的群众文体活动呈活跃之势。随着中央乡村振兴政策的步伐,这类形态正逐渐成为城乡文化生活中的亮丽风景,也成为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生动体现,“村舞”即为其中一个门类。

村舞,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民间舞蹈复刻,也不是专业舞台舞蹈的简化版,而应该被视为是扎根乡村土壤、由民众参与的文化新形态。它以乡村生活为创作源泉,将村民的日常劳作、民俗传统、情感故事融入舞蹈艺术的表达之中。这种舞蹈不同于专业舞蹈对技术的严苛要求,在形态上与民众的生活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更注重情感的真实表达,无论是花甲老人还是少年儿童,都能在这种舞蹈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色。

那么,村舞到底该是怎样的一种舞蹈形式呢?应该说,它兼具群众性与艺术性。它的群众性体现在表现主体和受众主体均以民众为主,无论是舞蹈动作的设计,还是主题内容的选择,都充分尊重民众的意愿与需求;而艺术性则体现在专业编导的参与上。在本次活动中山东省舞协组织了10位青年编导深入乡村生活,将专业的舞蹈编排技巧与乡村文化元素相结合,让村舞在保留乡土气息的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艺术水准。本次呈现出来的村舞节目,也是一个多样的生态,呈现出多元融合的特点,将各种舞蹈形式如民间舞、现代舞、广场舞等多种舞蹈元素融入其中,多元而丰富。更可贵的是,这些舞蹈既可以登上舞台,更能够在乡村广场、田间地头表演,真正意义实现了“让舞蹈走进生活”理念。

专业与民间碰撞的文化盛宴

村舞在舞蹈界仍属新生事物。如何推动其有效落地、健康发展,山东舞协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探索。在项目启动后,精心挑选了部分青年编导,协助他们深入到基层40余个特色村落,鼓励他们用“脚底板找灵感”,与村民同吃同住,倾听心声、观察生活,从中提炼创作素材。最终亮相的17部作品,凝聚了编导们近两年“深扎”基层的心血,也成为他们感悟生活、提升创作能力的宝贵历练。来自专业队伍的参与热情,让最终的呈现保质保量,而来自民间的热情更不能忽视。在本届展演中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众,都展现出对村舞活动极高的认同。展演中的400余名表演者多数为普通村民,他们利用农闲投入排练,克服时间、场地、经费等困难,只为能在舞台上展现风采,实现艺术梦想打开了一扇实现艺术梦想的大门。这种幸福感的提升,自然是扎扎实实的。

村舞之所以广受百姓欢迎,一方面源于其贴近生活的题材,如乡村变迁、家庭美满、劳动欢愉、非遗传承等,动作语汇亦从日常劳作与民俗中提炼,极易引发观众共鸣;另一方面,它打破了舞蹈仅是“专业”的认知壁垒,使每一位热爱生活、喜欢舞蹈的普通人都有机会成为舞台主角。民众在参与中提升自信、充实生活,这样的精神收获,正是民众幸福指数的生动体现。

村舞的更大传播与发展路径

村舞的创作模式具有普适性。它以乡村文化为核心,以民众参与为基础,无论是东部沿海地区还是中西部内陆地区,都能结合当地的乡村特色、民俗文化,创作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村舞作品。比如在江南水乡,可以围绕水乡生活、蚕桑养殖等题材创作村舞;在西北高原,可以结合草原文化、游牧生活打造特色作品。山东省通过“省舞协统筹+市舞协协调+乡村落实”的三级联动机制,实现了村舞的有效性发展。若这种模式进一步推广,便可以让更多优秀的村舞作品走出乡村、走向更大的舞台空间。

微山湖畔的这场展演让我们看到,村舞正以独特魅力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生动注脚。它不仅是民众追求美好生活的表达,更是中华文化在乡村的鲜活载体。展望未来,村舞将在更广阔土地上绽放光彩,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文化动力,让更多人在舞蹈中感受生活之美,在文化传承中凝聚前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