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造型艺术评论分论坛,12位来自美术、摄影和书法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场景里的新时代及其文艺表达”这一主题,对造型艺术各门类出现的新情况、新机遇和新问题,进行了具有针对性、前瞻性和建设性的评论与思考,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一、关注美术展览场景里的新时代主题创作热点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届理事、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李昌菊思考青年美展中的新时代及艺术表达,结合丰富而生动的案例,勾画出青年艺术家开拓创新的丰盛、旺盛、繁盛和茂盛的四个面向及其特质。《美术》杂志社编辑部主任吴端涛的《新时代黄河主题美术创作的历史承载与时代新变》讲述了黄河文化主题美术创作活动的成就,精准呈现了黄河治理的最新成效及人民生活的新气象,鲜明体现出新时代美术工作者对历史文脉和时代方位的精准把握。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浙江书法院理论研究部主任郑利权以《新时代书法艺术的内容表达与两创路径》为题,从文墨合一、以书带文,到书以载道,阐述了书法在当下的变革及其可能的出路,尤其在“文本库”建设与创新路径的多元探索方面发表了富有价值的见解。浙江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学科副主任潘欣信以《当代现实题材美术创作量少质弱现象思考》为题,剖析艺术创作中供给侧结构性的某些问题,如采风写生的自我固化。山东师范大学赫尔岑国际艺术学院副院长高佳从在场、见证、书写三个维度,阐述了摄影在新时代场景中的当代价值与视觉建构。他认为摄影的使命在于以其不可替代的在场和见证,成为时代变迁最忠实的记录者、最敏锐的发现者和最深刻的阐释者。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湖南省画院创作研究部学术秘书杨文韬的《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中的新气象》通过新旧对比的手法,演示了创作中的新兴事物与创新图式、宏大叙事与细节叙事。他认为,创新的视觉语言契合全新的叙事内容,形成了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的范式。
二、深入体察人民立场与真实记录场景里的现实生活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鹏以实例阐述认为,基于“人民”立场对“生活”的真实映照与真诚记录,是新时代中国美术发展的重要规律,指引创作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美术作品。让艺术形象不再单一化、概念化、机械化,较好地诠释艺术家对于时代的理解、表达艺术史面向未来的导向,在书写真切可感生活的同时,延续中华文脉。《中国美术报》编辑部副主任李振伟则从时代场域的视觉转译、生活现场的深度洞察与艺术表达的范式革新等三个维度,系统且深入地探讨美术创作如何强化“在场”意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进而通过有温度的作品实现对时代精神新的诠释。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陶瓷艺术学院副院长、讲师解帅的发言《在场景中看见时代——新时代美术的精神图景与评论使命》认为,美术通过视觉化“场景”构建时代史诗,人民性、时代性是新时代美术的精神内核。他从主题创作深化、语言跨界融合、科技赋能新变来阐述艺术呈现的多元路径,进而从“在场”“介入”“重建”三个维度阐明文艺评论的使命与担当。河北美术学院造型与艺术学院讲师刘青以《水彩画创作中的“小人物”场景与新时代精神表达研究》为题,认为“小人物”场景将水彩媒介特性与题材精神高度契合,展现社会真实面貌,传递深刻的人文关怀,召唤出崇高感。她认为,水彩画“小人物”的精神特质有三类:赋予劳动人民形象的“纪念碑性”,在微观叙事里体现百姓日常生活的“烟火气”,展现民族文化的“活态性”。造型艺术评论分论坛学术主持唐东平表示,“小人物”题材是新时代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必然选择,讲好中国故事,不能没有“小人物”的参与。
三、前瞻人工智能艺术在时代场景中的创作实践运用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研究员盛葳就《人工智能艺术及其时代发展》一题做了精彩讲解,认为简单的AIGC并不能取代未来的艺术,但作为手段使用的人工智能将重塑前沿艺术的基本形态和议题。在人机协同、艺术疗愈、生态重构、物种平等、文化民主等场景中,这些艺术手段的全面更新标志着艺术本体和主题的同步更新。中国智造赋能艺术创新,作品、展览和现场活动不断涌现,将会有力推动艺术与科技的交叉融合创新。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影视美术设计系常务副主任、副教授黄一迁的《沉浸式艺术展的场景创新与审美转向》,分析沉浸式艺术展在创新的同时也遭遇了新的审美困境,如审美主动性被消解,审美期待被放大,艺术原真价值流失,廉价审美体验愈发泛化、浅表化、娱乐化等。她认为,除了数字技术带来的沉浸,艺术也应拓宽诸如“精神沉浸”等其他路径。
(唐东平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