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舞协、江西省文联主办的“舞动武功”——2025年中国舞协环境舞蹈季(江西站)于吉安市安福县举行。展季为期3天,设有“沉浸圆舞场”“草地舞人Party”“舞动幸福小镇”“环境舞蹈沙龙”“48小时舞蹈影像挑战”等多个场景,吸引了大批观光游客、当地乡民、专家学者及舞蹈爱好者,共赴一场“与山河共舞,为振兴赋能”的邀约。
赤子之心:从“为革命起舞”到“为振兴赋能”
罗霄山脉迤逦绵延,在赣鄱大地上划出了一道苍劲脊线,中段屹立着“革命摇篮”井冈山,北望则是“云中草原”武功山。两山之间,泸水与禾水交汇于吉安安福——这片由红色基因与绿色肌理共同滋养的故土原乡。置身于此,看山水与舞蹈交织叠合,听父老乡亲闲话家常,很难不让人联想。90多年前,革命先辈为“唤起工农千百万”而奔走鼓呼;90多年后,一群舞者上山进村,以天作幕、以地为台,用饱含乡土深情又极富现代张力的身体,讲述家园的动人故事,书写“文艺赋美乡村”的时代画卷。
这片红土地上孕育的赤子之心,炙热鲜活,生生不息。沉浸圆舞场上,《山哥情》的采茶小哥们将水泥高台舞成了茶园田垄,言说着生民对乡土的深深眷恋。《麻雀》《白鹤鱼米望茶垄》借乡间田野的寻常生灵回应着故土的召唤,前者如安土重迁的守望者,心向远方却扎根故土;后者似倦而知返的游子,振翅天涯终眷恋归乡。《归家》以一幅扇画为引,于小家团圆的叙事中辉映着两岸一家的昭昭大道,言说着跨越海峡的集体乡愁。《悠然见南山》《青山答》则以身体的诗性致敬山川,是千年未变的悠然凝望,也是“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共生许诺。《炉畔》让汉唐气韵浸入村舍炊烟,围炉共坐,燃起一片温暖。《腔腔不息》将弋阳腔调融入现代舞的力道筋骨,于交互激荡间叩问乡音乡魂。在众人的欢呼声中,“网红院长”姜铁红压轴登场,于《山起云海》的宏阔意境中筑起了我们共同的精神原乡。当舞蹈的温度蔓延至山野,人们的情感便找到了更为广阔的栖息之地。草地舞人Party上,从前杀敌操演的火把如今点亮了舞会的篝火。郭磊、姜铁红、付小青、王举等老一辈舞蹈家们轮番领舞,安一宁等一众青年舞者也即兴献艺。舞曲更迭、众人共舞、热气升腾,腼腆的老乡乐呵呵地围观赏鉴,热情的则已纵情跃入那舞动的人群之中。舞会的高潮终归于古老质朴的“踏歌”阵列,众人牵手接踵、围圈行进,宛若一场盛大的“寻根仪式”。在这重复的节奏、律动的身体与共涌的情感中,个体融入了集体,“我”成为“我们”,“他乡”也化为令人心安的“故土”。
心畅快、舞尽欢,万家灯火斑斓璀璨,不禁引人感慨。中国的舞蹈,从来都与国家命运、时代脉搏和人民呼吸紧密相连,而江西这片红土地,也从不乏脚沾泥土、心怀赤诚的舞蹈人,也正是这山这水、这人这舞和这村村寨寨,将老区骨子里的信仰与温度镌刻进了新时代的脉搏。
大地之舞:身体与乡土大地的对话
环境舞蹈,不是将环境作为背景,而是要融入环境、表达环境、言说环境,是对“场所精神”和“身心居处”的探掘与寻觅。这一概念虽兴起于西方,却与“境由心造”“道法自然”的东方哲思隐秘相通。若再深探,即可见其形神早已留存于我们璀璨的舞史脉络,从桑间濮上的民间俗乐,到魏晋名流寄情山水的长啸曼舞,再到农耕文明中与节气共生、与劳作共舞的各类身体表达,东方舞蹈的基因中不仅烙印着“随境起舞”的身体本能,更深藏着人与乡土大地相守相依的伦理关系,流淌着人与自然生态休戚与共的文明追求。这种原生于自然与大地的东方身体哲学,在此次活动中获得了崭新诠释。
《秋水共长天》《所有的秋天都向故乡倾斜》均以“秋”化境,却各具深情。前者将飘然心境与秋日长空共融,描绘着赣鄱儿女的家园图腾;后者则在村舍巷弄间倾斜旋转、失衡坠落,那满地散落的飘叶是从心尖儿上涌出的乡愁碎片,拨弄着每个游子的心弦。环境舞蹈不仅抒发情感,更在身体叙事中升华出与土地共生的时间哲思。于是,《小满》以“小得盈满”的生命志趣,呈现着土地在静默中积蓄的力量,诠释着东方时间观里的含蓄与期待。《叶伯探梦》则将古老的傩仪带入房前屋后,面具下的身体与风、与土、与亘古的自然之力对话,召唤着现代人对自然与大地的敬畏。身体的舞动既回溯传统,亦直面当下,在劳作场景的复现中构建着缘起于大地的身体档案。所以,《望乡》用一幅幅躬身劳作的生动场景,书写着新时代青年投身乡土的韶华日记。《窑火长明》则以泥土于烈火中的涅槃,诠释着工匠与大地相互成就的古老契约。从劳作场域到自然景致,舞蹈继续拓展着对话的边界。《金顶·禾风翩》与稻浪、山风共舞,似是献给山川大地的磅礴颂歌。《一湖清水》《临江赋》则将赣鄱大地的水韵化入身势,追寻着“天人合一”的旷达境界,彰显着“俊采星驰”的文脉传承。
此时此地,环境舞蹈褪去了“玄之又玄”的概念迷障,在接连不断的情感叙事与意境勾描中,承载起身体与乡土大地之间最原初、最深沉的生命联结,将观者带入一处安放身心的诗意居所。
本次舞蹈季特别设立“48小时舞蹈影像挑战”,来自全国的舞蹈影像团队以镜头为媒、以身体为介,在农舍、山间、滩涂、院落之间展开了一场捕捉“原乡之美”的创作。这些在地生成的影像并未被束之高阁,而是在山野营地直接面向大众展播,并邀请艺术家进行现场“再创作”。
回望整个舞蹈季,其真正可贵之处或许不在于“艺术性”,而在于“乡土性”。不论是舞台上的作品还是在地化的影像,其动势、韵味、意境乃至质感都与自然相衬、与乡土相系、与劳作相关、与生活相连,反映着天地神人之间的生养关系,烙印着故乡、民族、国家的身体记忆与身份认同。它们不是“关于”乡村,而是“属于”乡村,我们也并非外来“过客”,而是寻根“归人”,是要在乡土的自然环境中复归于一种自在的生命状态,并以身体的在场温柔地唤醒深藏于乡土的美感、记忆与情愫。
作者系江西省舞协“文艺两新”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江西科技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