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符号的影像活化与读解

光与影,动与静,古与今,这是影像叙事的魅力。斑驳的壁画、漫漶的石碑、出土的文物、遗存的古迹,承载着一个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创造。当它们出现在纪录片中的时候,这些或散落在荒野、或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明标识就成为故事叙述的主题、背景和情节。

凸显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

许多观众对《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中的一个场景印象深刻,一只敦煌九色鹿借助虚拟植入技术,从洞窟壁画中“一跃而下”,“跳”上了诗词大会的舞台,这一极具魔幻创意的呈现方式为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震撼,这是我们多年来用新技术对敦煌文化符号创新叙事的一种尝试。

九色鹿符号来自敦煌莫高窟第257窟壁画的《鹿王本生图》,细腻的线条、丰富的色彩、鹿身斑斓的毛色和优雅的姿态,成为敦煌美学的一种标志性体现。敦煌文化艺术包罗万象,从公元4世纪到10世纪的735个洞窟、3000余座彩塑雕像、4.5万平方米的壁画、7万余件藏经洞文献,是世界文化遗产独一无二的宝藏。其中飞天、反弹琵琶、莲花等艺术符号,已经融入中国人的艺术审美和日常生活,预示着解构与重塑的无限潜能。

在策划拍摄纪录片《花开敦煌·常沙娜》时,我们将敦煌及其文化符号解读作为一条重要叙事线索。常沙娜和她的父亲常书鸿是敦煌艺术的两代守护者、弘扬者,纪录片通过个体视角的敦煌讲述,聚焦两代艺术家对敦煌文化符号的临摹、研究、提炼以及现代转化。常沙娜提起她的敦煌岁月,一直情深意重,描述临摹飞天壁画的场景,依然诗情画意。为此,我们将人物的这一经历进行了艺术性放大。敦煌飞天,承载着古人对浪漫天国的想象,反映了古人对神灵祖先的敬畏和对羽化升天的向往。但这种想象无法脱离敦煌所属的文化语境,无法超脱工笔重彩、玄幻神秘的呈现模式。为此,我们专门研发了一整套个性化的AIGC影视化工作流程,无数次地训练AI模型以及视频转绘,将壁画层层拆解,逐帧动态化处理:形象、姿态、意境、情趣、造型、色彩、图案等等,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同时还要对绘画形式、风格上的融通与演变进行研究,以此来体现常沙娜对敦煌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敦煌文化符号像浩瀚的星河,闪耀在中华文明的高远天空。敦煌艺术的几何纹样、配色美学,是历代艺术家们萃取东西方文化精华,融合佛教艺术、中原传统技艺和西域民俗风情,创造出的独特艺术语言和文化符号,而常沙娜艺术的贡献正在于她继承和发展了敦煌的文化精髓。我们的纪录片经由常沙娜的视角再次还原了那些美轮美奂的艺术创造:微风起处,帐幔翩跹,它们或繁复华丽,或简约典雅,或庄严肃穆,或灵动飘逸,每一笔勾勒,每一抹色彩,都讲述着一段跨越千年的传奇故事。

活化中华文明的精神根脉

“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明确要求。这一重要论述,成为广大影视工作者的灵感来源,也成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大型专题节目《中华文明地标》,聚焦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三星堆和殷墟等遗址,讲述的是中华文明从“满天星斗”到“多元一体”的演变历程,力图用影像寻根,勾勒一部早期中华文明的影像史诗。这是中华民族的“创世纪”,也是“何以中国”最古老的答案。我们希望用综合影像手段,阐释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的五大特性,破解和阐释中国文化的基因密码和文脉渊源。

良渚玉琮上的兽面神人像意味着什么?复制一柄三星堆的黄金权杖需要多长时间?破解甲骨文的密码藏在哪里?我们必须思考如何以更新颖的构思、更鲜活的影像手段,将沉寂几千年的文物重新唤醒,真正让神秘、沉默的文物开口说话。活化,既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书写方式和表现形式。为了把古老的、凝固的、沉默的历史,转变为动态的、可视的、鲜活的场景,影像创作需要贯通古今,搭建出一个与文物相融共生的历史时空;需要考证图像描摹的人物身份;需要还原古人的日常生活场景;需要创新表达方式,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路径;需要斟酌每一帧画面、每一句解说,把每个细节都做到极致。只有这样,镜头里的文物,才能细节真实亲切、立体可感。只有这样,才能展示出中华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展示出中华文化独有的兼容并蓄、与时俱进的宏大气象,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识和精神追求。通过对这些文化符号的影像化,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从文化符号的提取活化,到文明地标的勾勒演绎,我们深刻意识到:影像化叙事,是用镜头雕刻文明。在文博热、文旅热的当下,新的审美意识和多样态的文化需求正在被唤醒。越来越多的有关中华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像作品正进行现象级传播,我们相信,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华夏文明瑰宝,终将在现代语境和未来传承中焕发新生,熠熠生辉。

作者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