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幕徐徐拉开,洪水的轰鸣与先民的合唱渐次响起,一场穿越历史与时空的旅行由此启幕。由中央音乐学院推出的原创歌剧《山海经·治水》(以下简称《治水》)以近四小时的演出,将《山海经》中的上古传说淬炼成一部可听、可看、可感的舞台作品。
于上古神话中探寻人性的光辉
《治水》选择了中国神话中最具悲剧色彩的人物之一“鲧”作为叙事的基石。鲧是大禹的父亲,受命于危难之际,曾经治理洪水多年,缓解了中原泛滥的洪水。但随着洪水越淹越高,鲧历时九年仍未能彻底平息洪水灾祸,因此有了后来的大禹治水。编剧、中央音乐学院原副院长周海宏对于鲧的故事的探索并未流于表面,而是潜入鲧治水失败、以身殉道结局的深处,探寻其中蕴含的更为复杂和普遍的人性光芒与生命哲学。
全剧的核心张力,并非简单的“人”与“天”的对立。鲧所面对的既是咆哮的自然伟力,亦是族群生存的困境。九年治水,盗取息壤,直至轩辕剑下生命的终结……这一系列故事在剧中被赋予了超越成败的深刻意涵。鲧的“失败”,并非意义的终结,而是一种以血肉之躯进行的实践与求证。他的自刎,也将个人的经验、教训一并融入他深爱却无力完全守护的大地,为后继者铺就一条或许可行的道路。这种对“失败英雄”的塑造,使得作品挣脱了非黑即白的价值观,焕发出一种凛然之气,显现出植根于中华文化中“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气质。
剧本结构充满张力,主线聚焦于鲧的命运沉浮,脉络清晰,情感浓度层层递进。其他人物,如威严的炎帝、豪迈的夸父、执拗的精卫、悲悯的女娲等,如同不同色彩的光束,交织成一幅瑰丽而多维的上古神话星图。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鲧自刎的高潮段落,戏剧节奏张弛有度,情感的积蓄与爆发恰到好处,令人观之久久不能平静。若论可斟酌与提升之处,部分场景的转换略显滞重,或在追求氛围营造时,主线推进的动能略显弱化。若个别神话意象的引入与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呼应能更紧密一些,戏剧的气脉或将更为贯通。
现代音乐风格与东方写意美学的融合
音乐,无疑是这部歌剧的灵魂。作曲家宝玉选择以现代音乐风格为底色描绘上古的苍茫与神秘,无疑是一次挑战。令人欣喜的是,创作者展现出了优异的平衡能力与戏剧直觉。整部作品的音乐语言层次丰富,色彩多变。描绘洪水肆虐时,不和谐音的碰撞与复杂节奏的叠加,营造出强烈的紧张感与压迫力。触及人物内心,特别是鲧的独白、女娲的哀矜等抒情段落时,音乐的笔触变得细腻,那些仿佛从时间深处浮现的旋律碎片,在现代和声的衬托下,散发出一种古朴而动人的气息。这种紧张与舒缓、混沌与清澈的交替并置,精准地对应了戏剧的起伏与人物命运的波折。
主题动机的运用是此剧音乐叙事成功的关键。鲧、洪水、息壤、轩辕剑等,皆有鲜明可辨的音乐符号。它们如同戏剧的“音乐标签”,随着剧情发展而变形、交织、演进,尤其是鲧的主题动机,从最初的雄浑坚定,历经挣扎与彷徨,最终归于苍凉与悲壮,完成了完整的音乐性格塑造,极具说服力。
在舞台视觉方面,该剧选择了东方写意美学的风格。它不是一味还原,而是追求神似,留给观众想象参与的空间。抽象的布景、象征性的符号、洗练而富有表现力的肢体语言,共同构建了一个既古老又充满现代艺术感的审美空间。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克制而有效,无论是滔天洪水的视觉冲击,还是息壤生长时瑰丽的光影变化,都紧密贴合戏剧情境,增强了叙事的沉浸感。导演对大场面的调度能力尤为突出,治水民众的合唱与舞蹈场面,秩序井然又充满原始的生命力,将集体与自然抗争的悲壮与力量感展现得淋漓尽致。鲧自刎一场,舞台处理颇为干净、利落,以极简的手法烘托出悲剧分量,堪称点睛之笔。
与人物的情感脉络同频共振
在演唱方面,全体演员,从主角至配角乃至庞大的合唱团,共同奉献了一场代表当下青年歌剧声乐人才的高水准演出。男高音张学樑饰演的鲧,其声音具有金属般的穿透力与色泽,在高音区展现出的爆发力与持久力,恰如其分地对应了鲧“神力无穷”的设定。长达数小时的演唱中,他不仅保持了稳定的技术状态和深厚的呼吸支持,更在声音的色彩与力度上作出精妙的层次处理。
男低音宋沣润塑造的炎帝声音庄重沉雄、共鸣饱满,无需过多外在动作,仅凭那低沉威严、仿佛来自大地深处的音色,便确立了上古帝王的形象。女高音张怡扮演的精卫,其声音清亮剔透,如击玉磬,穿透力强,表现力丰富。她以精准的音准和灵动的乐句,将精卫那份源自深悲剧痛、化为不屈意志的“执念”刻画得入木三分。女中音李思琦的女娲音色温暖、宽厚,充盈着母性的慈爱与神性的光辉。她的演唱带来抚慰与包容的力量,与张怡的精卫形成了美妙的对比与互补。
合唱部分是这部歌剧不可或缺的戏剧基石。面对分量重、难度高的合唱段落,合唱团的表现令人赞叹。声音和谐统一,各声部线条清晰且平衡良好。无论是表现民众的苦难、祈祷,还是抗争的群情激昂,或是天地异象的恢宏壮阔,他们都展现出了很强的音乐表现力,丰富了歌剧的戏剧层次。
此外,中央音乐学院交响乐团在李京展的指挥下,展现了很高的艺术素养与技术水准。他们既能营造出排山倒海、席卷一切的音响洪流,以匹配洪水场景的震撼,又能在演员演唱时,迅速收敛为细腻的背景描绘,时刻保持着与人声的良好平衡。尤其在一些关键的抒情段落和戏剧转折点,乐队于细节处的精妙处理——如一个音色的微妙转变、一个句法的轻柔呼吸,都为剧情增添了许多耐人寻味的情感注脚。
总之,歌剧《治水》以宏阔的视野、深刻的人文关怀、富有探索精神的音乐创作、精彩的演唱演奏和精湛的舞台综合呈现,有力地印证了:以歌剧这一世界性的艺术形式讲述根植于中国文明深处的故事,非但可行,更能焕发出独特而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与文化生命力。它启示我们,文化的传承,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歌剧的民族化之路,在于深度融合审美现代性与本土文化气质;舞台艺术的至高境界,永远是集体智慧与严谨艺术态度的结晶。
作者系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