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西安石油大学倾力打造的我国首部石油女工题材音乐剧《我为祖国找石油》日前在西安上演。当舞台的帷幕徐徐拉开,一段被戈壁风沙尘封的青春史诗——新中国第一支女子测量队的光辉事迹,随着交响乐的磅礴与歌声的深情缓缓流淌而出。该剧以其深沉的历史回望与激昂的时代召唤,唱响一曲矢志不渝、能源报国的时代强音。
历史回响:国家需要与个人价值的高度统一
彼时,新中国石油工业建设因“贫血”而步履维艰。玉门油田作为我国石油工业的摇篮,其解放与开发被提升至关乎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被列入国家“一五”计划156个重点建设项目,建设新中国第一个天然石油基地使命在肩,一场“千军万马汇油城”的石油大会战轰轰烈烈地展开。
历史的洪流需要生产实践去承载。音乐剧《我为祖国找石油》深刻揭示了国家的战略如何具体化为一代人的青春抉择。西北石油工业学校(今西安石油大学)的创立,正是为国家石油命运打造的“人才摇篮”。而远在江南的温州师范学校的学子们,在“祖国号召高于一切”的感召下,毅然决然弃笔从“工”奔赴大西北。舞台上,那离别故土的眷恋、刻苦钻研的汗水、初至戈壁的震撼,尤其是那场毕业典礼上撼人心魄的集体宣誓:“我保证一定要无条件服从组织分配……永远站在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最前列,愿意为祖国的石油事业贡献一切!”这誓言,是一代青年向祖国的庄严承诺,奠定了新中国石油工业最纯粹、最滚烫的初心。
而当她们在野外实践中遭遇技术瓶颈,因无法完成定额而陷入迷茫时,母校迅速决定召回她们进行冬训,给予细致的指导。这一情节,生动诠释了成功不仅源于个体的奉献,更源于组织与个体之间休戚与共、教学相长的集体力量。这段历史告诉我们,我国石油事业的辉煌起步于这种国家需要与个人价值的高度统一,起步于这种迎难而上、在实践与学习中不断自我革新的艰苦奋斗。
石油报国:一座由巾帼芳华铸就的精神丰碑
该剧的核心贡献在于它为以“苦干实干、三老四严”为核心的石油精神塑造了鲜活、立体且充满巾帼气质的集体群像,并将其深深植根于文化自信的沃土中。新中国第一支女子测量队的实践,是对石油精神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早期形态的生动诠释。剧中,她们的故事解码了这种精神的文化内核:“石油报国”的赤诚初心,源于中华文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苦干实干”的过硬作风,承接了民族血脉中“愚公移山”的坚韧与执着;“勇于探索”的创新锐气,展现了中国人民“追求真理、敢为人先”的智慧闪光;“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是“和衷共济”文化基因在团队攻坚中的极致体现。
这些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年轻姑娘,她们以女子测量队的身份踏上戈壁荒漠,走进玉门油矿,成为掌握专业技能的劳动者、野外勘探的决策者、团队管理的领导者。从“叠罗汉”式的翻越峭壁到强渡马营河挽臂成墙,从断粮断水相互扶持到自创“三点圆圈跑尺法”的效率突破,她们在“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的地域,将人生的艰难困苦谱写成“我为祖国找石油”的壮丽诗篇。女子测量队自1954年5月成立以来,先后完成玉门油矿红柳峡、惠回堡、无量庙、南山、合黎山、祁连山测区等地形图测图绘图任务,填补了新中国地质图上的一个个空白,为建设新中国第一个天然石油基地贡献了青春力量。1955年8月,该队被推荐出席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该队代表黄金洪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这部剧雄辩地证明,石油精神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奋斗精神、创造精神在特定历史时期的辉煌绽放。弘扬这些精神,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与自信彰显,让文化自信从理念走向实践,从历史走进现实,成为一座由巾帼芳华铸就的可感可触的精神丰碑。
观照现实:一份察往知来的启迪与赋能
向历史寻求经验,才能走好前行的路。这部音乐剧的价值,更在于它能以历史观照现实,为“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提供深刻启迪。对于正处于奋进高质量发展、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关键时期的中国石油而言,这部剧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与时代叩问。女子测量队的历史经验清晰地表明,成功归根结底源于“人”的精神状态。当下,面对深海、深地、非常规油气等新挑战,面对全球能源格局的深刻变革,更需要回归初心,大力弘扬石油精神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不仅要强化创新驱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更要葆有“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底气骨气志气。百万石油人需要从这段历史中汲取的是那种将国家能源安全置于首位的使命感,是那种在极端条件下也能创造奇迹的实干能力。这既是“弄清楚我们从哪里来”的必然结论,也是回答“要到哪里去”,即建成世界一流企业的精神航标。
对于石油院校的莘莘学子以及更广泛的社会公众而言,该剧则是一盏照亮前程的理想之灯。它告诉青年一代,能源事业是一项值得托付青春、承载梦想的崇高事业;也让社会公众看到,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蕴藏在唐诗宋词与故宫长城之中,同样镌刻在石油的钻塔、戈壁的足迹与一代代石油人的奋斗传奇里。这种源自近现代奋斗史的文化自信,更具现实的穿透力与感召力,帮助年轻一代在多元价值观中锚定方向,理解将“小我”融入“大我”的真正价值,从而激励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伟大事业中,形成全社会理解、支持能源事业的强大共识。
未来序曲:一曲能源报国的强音与召唤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今天,能源安全更加深刻地与国家命运相连,已从发展诉求上升为生存必需,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必须筑牢的战略基石。《我为祖国找石油》的终极意义在于,它将一段厚重的历史谱写成一曲激昂的新时代出征进行曲。这部剧是一曲基于历史智慧、文化自信与时代责任的能源报国强音。它是对历史的深情致敬,更是对未来的铿锵作答。它助力中国石油工业从辉煌的历史中汲取力量,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不断破解“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时代课题,蹄疾步稳地迈向世界一流;它激励广大石油学子,认清“要到哪里去”的方向,以更强烈的历史自觉和更高的文化自信勇担使命、再立新功;它更启迪全体人民,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递,每一个奋斗者都是这首时代强音中不可或缺的音符。
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回避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这部剧昭示我们,以史为鉴、察往知来,最终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从“我为祖国找石油”的青春誓言,到“能源强国”的时代召唤,其背后是一脉相承的历史逻辑、精神谱系与文化自信。
《我为祖国找石油》这曲由戈壁芳华奏响的弦歌,以其对历史的深刻观照、对精神的生动解码、对时代的敏锐回应,成功地完成了从历史记忆到现实力量的转化。我们坚信,唯有铭记“我们从哪里来”,才能明晰“要到哪里去”;唯有深谙“过去为何成功”,才能掌握“未来继续成功”的密码;唯有坚定文化自信,大力弘扬石油精神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才能在充满挑战的前路上始终牢牢端稳能源的饭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力量。
作者系玉门油田党委宣传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