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乐相和的音乐智慧

时间,这一永恒而深邃的命题,在艺术的殿堂中被无数次叩问与诠释。日前,由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女高音歌唱家雷佳领衔的《时间的诗意:跨界融合诗词作品音乐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堂精彩上演。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资助项目,《时间的诗意》2024年11月15日在北京音乐厅首演并开启巡演,至今已在全国8个城市演出共计10场,中国人民大学的演出是该项目首场公益演出。它不仅是一场音乐盛宴,更是关于时间、生命与文化的哲思。音乐与诗歌的跨界融合,生动演绎古人与今人对时间的感悟,绽放出了中华传统艺术在现代语境中的炫目光华。

在音诗和鸣中开启“时间”的哲思

音乐会以“时间的易逝与永恒”为主题,分为《天地俯仰》《万物生息》《怀思古今》《家国天下》四个篇章,徐徐展开一卷流淌的时光之轴。这种结构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对时间的独特理解,如“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在农耕文明的万物更迭中感知时间,还展现了时间从宇宙到个人、从自然到家国的多层次内涵。

在《天地俯仰》篇章中,音乐与诗歌共同描绘了宇宙的浩瀚与自然的韵律。如《白露》一曲,通过对时节、时令的细腻刻画,将中国人特有的时间观念——与自然和谐共生、与时俱进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时间观与西方线性时间观形成鲜明对照,更强调循环与永恒。《万物生息》与《怀思古今》篇章则从自然转向人文,通过诗词与音乐的交融,探讨了个体在时间洪流中的情感与思考。雷佳在演绎《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时,借鉴京剧“喷口”唱法,以字头缓出的方式表现李煜亡国后的哽咽与痛心,并通过“声断气不断、气断意不断”的顿歇技巧,将词中的悲恨与叹息传神地表达出来。这种处理不仅体现了传统曲唱中对“留白”的审美追求,也展现了古典诗词虚实相融的美学原则。《家国天下》篇章将时间主题提升至宏大叙事层面,通过民族打击乐的融入与灯光设计的配合,突出了家国情怀与历史担当。这一篇章的演绎,不仅是对时间的颂歌,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礼赞。

跨界融合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新出彩

音乐会的另一亮点在于其艺术形式的跨界融合。通过独唱、舞蹈、朗诵、中西混合编制室内乐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的结合,音乐会为观众呈现了一幅多维立体的视听场景。这种跨界并非简单的元素叠加,而是基于对传统文化深刻理解的创新性表达。

中西乐器的融合令人耳目一新。例如,《二泉映月》从二胡曲改编为声乐曲,引子从清幽的古琴开始,人声充当讲述者,勾勒阿炳其人其曲的形象,中提琴在间奏中表达主题,实现了乐器与人声的对话。在《如果有来生》中,柳琴与小提琴的对话更是妙趣横生。柳琴作为传统弹拨乐器,其音色清脆明亮;小提琴则悠扬婉转。两种乐器交替出现,仿佛古今两个时空的对话。雷佳的人声在其中扮演调和的角色,时而与柳琴呼应,时而与小提琴交织,恰如《乐记》所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在差异中寻求和谐统一。

声各有形,其形惟何?《乐府传声》有云:“大小、阔狭、长短、尖钝、粗细、圆扁、斜正之类是也。”雷佳在音乐会中对不同声腔的巧妙运用,是对这一传统理论的生动实践。她灵活运用民族、美声、戏曲等不同唱法,在不同作品中实现音色与情感的精准转换。在《关山月》中,她突破常规节拍束缚,将琴曲特有的“弹性节奏”与诗词句读相融合,模仿古琴指法“吟”塑造的微颤效果,表现出边塞的苍凉与思夫的含蓄情感。在《神情诗》中,她通过对古筝吟、猱、绰、注指法的音色模仿,将中国音乐特有的润腔技法与诗词吟诵完美融合。

舞台上的视觉设计简练别致,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仅营造了诗词的意境,更是对时间流动的视觉化表达,提升了音乐会的沉浸感。例如,在《静夜思》中,钢琴、箫声与人声共同构建了静谧月夜的远景、中景与近景,多媒体背景中的明月、涟漪与远山,将听众带入一个声景互映的意象空间。

声情并茂与意境营造的审美创造

中国诗词艺术歌曲的本质是一场以声韵重构意境的审美创造。正如《文心雕龙》所描述的:“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雷佳以端庄雅致的舞台特质,将诗词的静态文字演绎为动态的声景交响,用歌声中的“远”与“近”构成听觉透视,“虚”与“实”形成意境留白,最终构建起一个声景互映、寓情于景的意境空间。

在《神情诗》中,雷佳以诗当画、品画入心、化乐而唱,伴随着由心而起、随气而行的肢体动作及远近虚实的视觉投射,勾勒出一组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四时风光画。“春水”“夏云”“秋月”“冬岭”等自然景物转化为饱含情感的意象符号,在“景语即情语”中创造出诗画同源、诗乐合一的艺术境界。这种处理方式恰如《唱论》所言,“有字多声少,有声多字少,所谓一串骊珠也”。

在《静夜思》中,钢琴、箫声与人声共同构建了静谧月夜的丰富意境。钢琴演奏的琶音似诗人思乡之情在心中泛起的涟漪,雷佳细腻多变的音色处理塑造出深、高、远、透的声场景观,将明月、诗人、家乡等意象融注到空灵悠远的歌声中。中国古代历来有“诗乐一体”的传统,即《尚书》谓“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此曲的编排与演唱,充分诠释了诗乐之间的本质联系。

在《杜甫三则》中,雷佳以精湛的声乐技艺与深刻的情感理解,完美构建了杜甫诗歌中多层次的情感空间。她运用戏剧性的音色对比,将《登高》中的壮志难酬、《旅夜书怀》中的漂泊孤寂、《春望》中的压抑悲愤表现得淋漓尽致,令闻者无不叹惋大唐盛世的日暮时分。

从课堂到舞台的文化传承与实践探索

作为中国音乐学院教授,雷佳将这场音乐会视为艺术育人从课堂到舞台的生动实践。音乐会联合校内外作曲家及不同系部的师生共同参与,不仅展现了中国音乐学院在文化传承和实践育人方面的传统,也为古诗词歌曲的教学与传播提供了宝贵经验。

音乐会的选曲充分考量了“语言凝练优美、平仄押韵考究、音乐清新典雅、风格古朴自然”等要素,涵盖了古代原词原谱的歌曲、近现代古诗词艺术歌曲以及当代具有流行元素的古诗词歌曲。这种多元化的选曲思路,不仅适用于高校的分组教学,也能激发新一代音乐学子对诗词歌曲的兴趣与共鸣。

在文化传承方面,音乐会致力于实现“两个传承”与“两个转化”。其中,“文化传承”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通过对《二泉映月》等经典作品的演绎,深化对民族经典作品和诗词歌曲的艺术理解。“教育传承”则注重通过多院系合作与师生共同参与,促进学术交流与实践育人。

“艺术转化”与“实践转化”是音乐会的另一重要目标。前者探索诗词与音乐的现代表达方式,使之更贴近当代听众的审美;后者则致力于从文本到舞台、从课堂到舞台的跨越,搭建传统与现代的桥梁。雷佳通过教、学、研、创、演等不同形式,身体力行地推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当代发展,展示了一个学者型艺术家的使命担当。

与时偕行的音乐智慧

《周易》有言:“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历经几千年,这句话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雷佳和她的团队奉献的《时间的诗意》充分表明,传统并非虚幻的怀旧,而是创造的源泉。民族音乐并不局限于特定乐器的“中国音色”,也不受制于某种唱法的传统范式,而是在“无问西东”中通过演唱者对诗词精神的精准把握与创造性诠释,让音乐流淌出东方美学以声传神、“得意忘形”的隽永意味。

“乐者,天地之和也。”《时间的诗意》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转化的成功实践,更彰显了中华文化“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蓬勃生命力。在快速变化的时代,这种扎根传统、面向未来的艺术实践,彰显了文化自信的底气,也映照了通向未来的艺术道路。进一步说,中华民族正是在“与时偕行”中,守正不守旧、尊古不泥古,方能形成从未断流的历史和兼收并蓄的文明,并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特聘教授、艺术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