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湖湘精神的音乐表达与实践

湖湘大地自古便孕育着“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基因,从屈原“上下求索”的千古喟叹到近代革命志士的慷慨悲歌,这种精神在时代长河中不断积淀升华。进入新时代,《潇湘八景》《三湘四水》《浏阳河之光》《长岛颂歌》等一大批代表性音乐作品,通过技术创新与跨界实践,以多元艺术形态延续了湖湘文脉的基因密码,是对新时代湖南发展的艺术礼赞,成为增进文化认同、彰显精神力量的重要载体。

时代性表达:从历史回响到现实礼赞

湖湘精神的核心特质在于其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历史自觉,新时代湖湘音乐作品以“历史纵深”“现实观照”的双重维度,构建起贯通古今的精神叙事。这种叙事既扎根于红色记忆与文化传统,更聚焦于“三高四新”战略下的湖南实践,实现了从历史回响到现实礼赞的自然过渡。

交响组曲《浏阳河之光》以“湘、资、沅、澧”四水和“潇湘、蒸湘、沅湘”三湘为框架。《沅水号子》篇章以低沉厚重的管弦乐再现纤夫们与自然抗争的坚韧豪迈;《湘江潮》则以明亮激昂的旋律,描绘湖南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的壮阔图景,让“敢为人先”的精神在新时代浪潮中愈发清晰。这种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恰是湖湘精神“自强不息”特质的音乐诠释。歌曲《早安隆回》以贴近大众的视角,用直白歌词捕捉人们对希望与力量的渴求,摇滚乐风格中蕴含的蓬勃朝气,恰是湖湘儿女“自强不息”品格在县域发展实践中的生动投射,让“敢为人先”的精神通过通俗旋律走进寻常生活。

文化回望:地域基因的创造性转化

湖湘音乐对精神内核的表达,始终建立在对地域文化基因的深刻回望之上。这种回望并非复古怀旧,而是通过“古乐新声”的转化,让传统文化基因焕发当代活力,实现地域特色与艺术创新的有机统一。

大型交响声乐套曲《潇湘八景》以宋代潇湘八景诗意为蓝本,将湖湘民间音乐核心元素融入现代器乐创作。《平沙落雁》篇章采用沅陵山歌的旋律轮廓,以二胡与古筝的对话模拟雁鸣与流水,既保留“余音绕梁”的古雅意境,又通过交响化处理增强音乐表现力;《山市晴岚》篇章引入土家族打溜子的节奏型,以打击乐组的交错敲击勾勒山间云雾的变幻,让土家族“刚劲质朴”的文化特质转化为可感知的音乐形象。这种转化并非简单的元素拼贴,而是对地域文化精神的深度提炼——正如湖湘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整合创新,这些作品也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构建起新的音乐语言体系。

大型原创民族管弦乐《长岛颂歌》则构建了更宏大的文化谱系。作品从《汩》的沅水余波起笔,经由《麓山黉》的书院书声、《窑・韵》的丝路瓷音,到《楚伶》的弹词意蕴,将屈贾文脉、岳麓学脉、非遗技艺等文化元素熔于一炉。尤为精妙的是对“瓷音”的运用——演奏者敲击铜官窑特制瓷器产生的清越音色,与管弦乐交织成“瓷语踏浪”的听觉意象,实现非遗技艺与音乐创作的创造性融合,彰显湖湘文化的多元一体特质。

文旅融合:音乐IP的在地化实践

新时代湖湘音乐的实践突破了“音乐厅”的局限,通过与地域文旅资源的深度融合,构建起“音乐IP+在地场景”的传播新格局。这种实践既让音乐作品成为地域文化的“流动名片”,又通过场景化体验增强公众对湖湘精神的感知认同,实现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赢。

怀化市“乐动五溪・歌行千年”村歌联唱活动引人瞩目,其以“跟着村歌去旅行”为主线,将侗族大歌、苗族歌鼟等非遗音乐与荆坪古村、洪江古商城等文旅地标深度绑定。活动突破传统音乐会边界,通过“旅游巴士串联+情境导览”的形式,让游客在《千年歌谣》等优美旋律中触摸五溪文化肌理,实现“听觉体验”向“文化消费”的转化。更具启示意义的是其长效运营机制的构建——遴选的优秀村歌选手签约榆树湾景区,实现常态化驻演,使音乐创作从“阶段性展演”升级为“可持续文旅IP”。这种“音乐+旅游+乡村振兴”的模式,既让地域音乐获得活态传承,又为文旅发展注入文化动能,深刻诠释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实践价值。

浏阳市打造的“河湾音乐会”,将演出场地设在浏阳河沿岸古村落,观众聆听音乐的同时可体验花炮制作、菊花石雕刻等非遗项目,让“自强不息”的湖湘精神通过“音乐+民俗”的形式深入人心。这种在地化实践不仅激活县域文旅资源,更让湖湘音乐从专业创作走向大众生活,成为凝聚地域认同的精神纽带。

科文融合:技术赋能的表达革新

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的发展,为湖湘音乐的表达提供了全新可能。“技术+艺术”的深度融合,实现音乐表现力的突破与传播方式的革新,让湖湘精神获得更具时代感的呈现形态。

数字技术让传统音乐元素实现现代化表达。在交响音诗《三湘四水》巡演中,创作者运用AI技术对土家族咚咚喹、花瑶呜哇山歌等传统音乐进行数据分析,提炼核心旋律动机并融入交响编配。《沅湘赋》篇章中,虚拟现实技术打造的沅水流域场景在舞台上缓缓展开,随着旋律起伏,画面中土家族茅古斯舞蹈与现代城市景观交替出现,让“传统与现代共生”的主题得到直观呈现。这种技术应用并非炫技,而是让勇于创新的湖湘精神通过视听语言得到强化,使作品在保留文化底蕴的同时契合当代审美。

新媒体传播技术让湖湘音乐实现“破圈”传播。歌曲《早安隆回》借助世界杯赛事短视频的二次创作实现裂变式传播,全网播放量超200亿,印证“技术+热点”传播模式的强大效力。聚焦新时代发展图景的《奔驰在祖国大地上》,通过大数据精准推送至关注湖南“三高四新”建设的受众群体,其“潮涌湘江”的歌词意象与短视频中马栏山文创园、湘江新区的实景画面相结合,引发“湖南速度”话题热议,让“敢为人先”的精神通过技术传播获得年轻群体认同。

从《三湘四水》的交响礼赞到《潇湘八景》的数字呈现,从《早安隆回》的民间共鸣到《奔驰在祖国大地上》的时代吟唱,新时代湖湘音乐作品以多元实践完成对精神内核的精准表达。它们在时代性表达中,构建起历史与现实的精神对话;在文化回望中,实现地域基因的创造性转化;在文旅融合中,让精神力量融入生活场景;在科文融合中,赋予传统精神以现代形态。这些实践共同证明,湖湘精神并非僵化的历史符号,而是在音乐艺术的传承创新中不断生长的活态基因。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湖湘音乐的创作实践更承载着重要的时代使命,既要继续深挖地域文化富矿,让优秀传统文化密码在当代音乐中延续,更要立足“三高四新”战略,以艺术形式讲述湖南发展故事。通过这种传承与创新,湖湘音乐不仅能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更能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湖南力量”,让“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栏目合办:中国艺术报社 湖南省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