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的群山深处,当月光漫过老林镇山崖上桑树的枝丫,儿童文学作家张国龙用文字在《山月当归》里雕刻出了一座成长的碑。小说承载的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童年的线性纪实故事,同时也是一部献给土地、人情与希望的诗篇。它以朴素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充满生命力与精神之光的乡土世界,在朴实无华的故事中蕴含着动人的力量。小说以米铁桥与米李花兄妹为代表的少年群体,以坚韧的品格、璀璨的智慧与互助的温情,在乡土大地上书写出一段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成长叙事。
小说中,上世纪90年代的川北群山深处的老林镇,是一片保留了纯粹生命力的净土。这片土地以其独特的风貌,塑造着在这里生长的少年们蓬勃而又坚韧的人格底色。在这里,麻柳溪潺潺流淌,少年们的生命如野葛一般顽强。作为《瓦屋山桑》的续集,小山村的生活仍在继续,米铁桥与米李花兄妹依然面临许多难题。但是他们始终积极思考、勇敢面对,用勤劳和智慧撑起了家庭的责任,也用知识积极寻求改变命运的机会。
溪水畔的芭茅花作为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意象,其象征意义同样深远。它平凡却也美丽,既默默无闻也年年按时开放,静静地与山乡的光影融为一体。小说中对乡土风景的书写,展现自然魅力的同时,也与小说中几位少年的成长相互呼应:它们无声地教导着少年们,真正的美并非来自表面一时的华丽,而是源于长期积蓄的内生力量与不屈品格。
贯穿整部小说的“山月”与它的光辉亦被赋予哲学意涵。它超越了单纯的照明功能,成为一种人格的显影液。月光洒落在少年们稚嫩的肩上,照见了那些他们倔强生长的身影。在光影与灵魂的无声交融中,山月与少年共同构成了一幅深邃而动人的画卷。这里的风景叙事,实际上是人物精神世界的一面镜子。这种叙事手法使得小说超越了对乡村生活的简单记录,而成为一场土地与人、环境与精神之间的深刻对话。
除了自然景物,小说也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村落中充满温情与活力的日常生活片段。如山湾过年的喜庆场面,“每逢年关,一定是家家户户最为忙碌的时节,也是最为开心的日子”。杀年猪的热闹、丰盛的菜肴、各式的年货还有不绝于耳的鞭炮声响彻整个年节。物质的丰富,既是对劳作一年的安慰,也饱含了对新生活的祈福和祝愿。民俗场景与人物的欢声笑语交织,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乡土生活图景。这些日常且充满烟火气的细节,让故事充满温暖的人情味。它们也提醒着读者,即使在最简朴的生活中,希望与喜悦也从未缺席。此外,学校、公路等新设施也在《山月当归》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山湾的学校里,义务教育日复一日坚守着自己的阵地,哺育着村里的孩子。学校带来的不只是知识,还有认知范式的转换和对未来的向往;新修好的省级公路除了带来了便捷的物流更送来了山里孩子出去读书的机会;中巴车连接着城市与乡土,承载着外面更广阔世界的召唤。
小说最动人心弦之处,在于它以最质朴的笔触,刻画出乡土社会中超越血缘的人情之美。这里的乡邻互助并非浮于表面,而是如同山川河流般自然流露。这份人情的温度,首先体现在少年们彼此的肝胆相照上。当命运的考验降临时,每一个微小的善举都汇聚成巨大的力量。已经考上大学的张云蛟,本可心无旁骛地追求自己的前程,但他没有忘记远在家乡的伙伴。他想尽办法帮助那个因家庭变故而不得不中断学业的邻家妹妹重返校园。同样,远在千里之外的陈和平,在深圳的城市灯火中努力打拼,但他心中始终牵挂着故乡的同伴。他慷慨地拿出自己辛勤赚来的积蓄,资助需要帮助的朋友。这份情谊穿越了山水与距离,证明了无论身在何处,故乡的根与情感的连接始终存在,他的善举如同远方的一束光,照亮了故乡少年们前行的道路。
这种互助精神是乡土社会代代相传的生存智慧,也是人性深处最柔软、最温暖的底色。故事中,铁桥、李花兄妹相互照顾,孝顺爷爷;康正康和康少康兄弟彼此体谅,共同成长;付晓珍始终挂念着自己的朋友;村主任心系每户村民的实际困难……小说通过这些真实而细腻的描写,勾勒出充满生机与希望的乡村少年群像。他们或许经受挫折,但互相搀扶、彼此鼓励、共同生长。正是这份人情葱郁,将少年们的求学、成才之路变成了充满温情与力量的结伴而行。他们之间的情感,宛如山间藤蔓紧密缠绕、相互支撑,最终共同向着阳光生长。
少年们不仅实现了个体的成长,更担负起手持火种的传承者的使命。小说最终的精神涅槃体现在对“当归”意象的升华上。这个原本指向地理回归的中药名,在文本中被赋予多重能指:是知识的反哺,是精神的还乡,是乡村振兴的图景。小说中,哥哥米铁桥加入了修路的工程队,希望通过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带领家乡加速发展;大学生张云蛟运用经济学知识回到家乡修鱼塘、张罗创业,敢于做技术发家的带头人。年轻一代有勇有谋,已经逐渐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小说记录下了少年们求学、成长的艰辛,记录下了他们收获知识、改变命运和建设家园的举措,也写下不远的将来,他们回馈故乡、延续希望的愿景。
小说以近乎人类学考察的精细笔触和诗歌一般宁静、悠远的意味,镌刻出当代乡村儿童特有的生命美学。这种美学不囿于田园牧歌式的浪漫想象,而是带有土地气息的坚韧与裹挟星光的善良。月光依旧照着麻柳溪的群山,但在张国龙的笔下,月光也照见了那些稚嫩脊梁的拼搏进取,以及那些始终清澈的少年的目光。
在《山月当归》的故事里,挫折与希望不是二元对立的命题,而是相互淬炼的共生体。张国龙用手术刀般的精确和诗人般的敏感,再次解剖了成长这个复杂的命题,那些月光下年轻的跋涉者告诉我们:只要坚守信念,扎根于脚下的土地,传递勤劳与希望的火把,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那么生命必将如山月般清朗,美好的明天终会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