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当前视听创作中潜力巨大的一股新力量,微短剧的发展势头非常迅速。据《2024年中国微短剧产业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微短剧用户规模达到5.76亿人,占整体网民的52.4%,全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已攀升至505亿元。该报告中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34.3亿元,2027年将达到856.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9.2%。
而在另一个领域,和微短剧同样充满创新性和颠覆性的新生事物——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也在不断迭代和突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4)》显示,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用户规模已达2.3亿人。AIGC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至各行各业。
那么,当微短剧和AIGC这两个“新生儿”相遇,又会引发怎样的“化学反应”?
一拍即合的加速度
管中窥豹,梳理近期的公开信息,从点点滴滴中可发现,微短剧与AIGC的相遇、探索、实践,已然百花齐放、丰富多彩,AIGC正在以超越想象的加速度赋能微短剧,助推该行业向专业化、精品化发展。
快手可灵AI、抖音即梦AI等视频生成模型相继问世。AIGC技术不断迭代升级,影响并改变着微短剧制作从创意生成到最终呈现的全流程。目前,人工智能产业与微短剧产业集群,已在双向奔赴。
在微短剧“重镇”西安,云想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已研发AIGC应用产品,用于短视频剧本创作、广告图片和视频素材的自动化生成等,目前已实现通过关键词生成分镜头脚本。而在有着“竖屏之都”称号的郑州,一家公司的AI剪辑系统可将原本需要3天的后期处理工作缩短至5小时。
去年,快手星芒短剧联合可灵AI推出了国内首部AIGC奇幻微短剧《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该剧上线两周播放量迅速突破5000万次。今年6月,快手星芒短剧再次联手可灵AI推出了全球首部AIGC单元故事集《新世界加载中》。该剧也是目前业内已知题材涉猎最广、叙事体量最大的AIGC剧集作品。
AIGC给微短剧带来了什么
首先,毋庸置疑的是,AIGC能够成为微短剧降本增效、大幅提高生产力的利器。
如由博纳影业AIGMS制作中心出品制作、抖音联合出品的科幻短剧集《三星堆:未来启示录》,被称为中国首部AIGC连续性叙事科幻短剧集。据了解,AIGC技术参与了《三星堆:未来启示录》全流程的制作。从世界观的构建到视觉特效的呈现,AI技术贯穿始终;从图片转视频、场景搭建到角色塑造等关键环节,AI技术均有广泛应用,极大提升了画面的真实感与生动性,并兼顾了制作效率和艺术表现力。又如全AI制作的微短剧《白狐》,制作团队仅有四人,依靠ChatGPT快速生成剧本,通过AI工具创造视听画面,将传统模式需要三个月的制作周期压缩至两周,制作成本由每分钟数万元降至万元。
其次,AIGC能够帮助微短剧创作者突破想象力和执行力的瓶颈,延伸艺术表达的边界。
AIGC单元故事集《新世界加载中》总导演陈翔宇认为,在AI的辅助下,导演及编剧团队的大量内容创意也实现了更富有想象力的表达。导演叶锦添在首次试水AI的科幻短片《快递员》中,描绘了未来的太空世界,展现了斑驳的地球表面、飞船快速着陆腾起的灰尘等画面。他也表示,“AI让我们拥有了无穷的想象力,你要去哪里都可以”。
实际上,这样的倍增效应不仅仅展现在微短剧中,而是已影响所有视听领域。AIGC将激发更多普通人的创作灵感,让人们借助AI创作出更多高质量的、充满奇思妙想的优秀微短剧作品。
第三,AIGC可能重塑微短剧的叙事方式和美学风格。
可以看到,微短剧的创作逻辑、审美判断正在被AIGC悄悄影响,“加速美学”“竖屏美学”等概念不断被提出。例如,传统电视剧可能会用较长的时间来铺垫情节、塑造人物,但微短剧受限于时长,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抓住观众,“加速美学”由此应运而生。借助AIGC技术,如ChatGPT、DeepSeek等大语言模型,创作者仅需输入几个关键词和大致的情节框架,短短几分钟内,就能生成一份完整的剧本初稿。不仅如此,这些大语言模型还能依据大数据分析当下观众的喜好,对剧本结构进行优化,让剧情更加跌宕起伏,全程紧紧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吸引观众眼球。
“竖屏美学”也是AIGC影响下微短剧美学风格的一大体现。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在手机上竖屏观看视频早已成为人们的日常习惯,AIGC技术能够根据竖屏的特点,调整微短剧的画面构图、叙事方式等,不断优化升级用户的观剧体验。例如,在叙事方面,AIGC创作的微短剧节奏更加简洁明快,避免复杂的多线叙事,以适应竖屏观看时观众碎片化的注意力。
AIGC不是万能的
当然,AIGC也并非万能。
例如,情感是影视创作触动观众心灵的核心要素,新兴的微短剧同样如此,而AI在情感理解与表达上仍然存在诸多局限。尽管AI可通过数据分析识别情感相关词汇、表情特征等外在元素,但难以全面理解和诠释情感的复杂性和多变性。AIGC方式的创作在涉及不同人物的生活时代、成长环境、社交习惯等诸多方面时,表达上常流于模式化或脸谱化,无法像人类创作者那样将真挚细腻的情感具体而微地渗透于情节与角色中,因而缺乏打动人心的温度,难以引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
再例如,不同国家、民族的文明具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文化象征符号与价值体系等,其深层内涵需经过深入研究与切身体验才能理解。AI虽能处理大量文化相关数据,但在挖掘文化精髓、把握文化的传承与流变等方面尚存在困难。AIGC可能只是简单堆砌一些文化符号或语汇,无法展现其内在的精神实质,导致思想内容空洞,无力传递文化的魅力与价值。
因此,在当下的微短剧创作中,AIGC可以协助创作者完成部分工作,但无法替代人类把握创作的内核。归根结底,在AIGC的浪潮下,微短剧的创作者应树立技术与人文融合的创作理念,一方面充分发挥AIGC的技术优势,另一方面也要坚守人文精神内核。例如,在剧本创作中,可借助AI工具获取创意灵感、优化故事架构,但最终情感表达、主题深化等仍需融入创作者真实的生活感悟与人文思考。
和传统影视剧一样,微短剧的创作,终究还是关于人的创作。只有聚焦人的情感、探究人的生活、融汇人的文化的微短剧,才有可能成为具有长久艺术价值的精品之作。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