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弦歌 薪传不息

历史烽烟中,总有星火不灭、精神长存。西南联大——这所战火中诞生、存续仅八载却影响百年的学府,以其“刚毅坚卓”的风骨,成为中国教育史上永恒的传奇。云南师范大学将其故事搬上舞台,以音乐为骨、舞蹈为血,打造出音乐舞蹈史诗《西南联大》,引领观众穿越时空,重回那段峥嵘岁月。该剧自2023年11月首演以来,先后荣获云南艺术基金2023年度重大项目、入选云南省“讲好五个故事”文艺作品,并于今年8月参加第十八届云南省新剧(节)目展演,成为一部备受瞩目的舞台佳作。

史诗体裁与时代叙事的精神接续

音乐舞蹈史诗作为一种融合国家叙事与民族记忆的艺术形式,自《东方红》起便在中国现当代艺术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它不仅是舞台表演,更是一部流动的历史和凝聚民族情感的时代颂歌。从《东方红》《中国革命之歌》到《复兴之路》《伟大征程》,这一艺术形式不断演进,融入多媒体与情景再现等现代表达,但其核心始终是对民族历程的深情回望与对时代精神的庄严书写。

音乐舞蹈史诗《西南联大》首演于西南联合大学在昆建校暨云南师范大学建校85周年之际,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那是山河沦落处,也是群星璀璨时”,这所短暂而辉煌的学府,生动诠释了“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崇高理念。剧目创作既是对峥嵘岁月的情感复原,更是对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精神的艺术礼赞。

该剧汇聚了云南本土实力雄厚的创作团队。总导演沈建鑫、副总导演李晓琼统领全局,音乐总监钟宵军、杨云燕谱就时代之声,舞蹈总监徐梅、郭丽娟匠心编排肢体语言,编剧曾亭亭构建叙事框架,史学顾问吴宝璋确保历史真实,艺术顾问团队提供专业指导,艺术总监孙晋昆、文学总监杨要武把控艺术品质,执行导演团队具体落实舞台呈现。一级演员何纾、欧阳丽梅等优秀艺术家的加盟,为作品学术质量与艺术水准提供了坚实保障。

从剧本结构演变亦可看出创作者的精心打磨。初版分为序及四个章节共十七场,第二版则精简为序、四章十三场,分别为:序《山河铭记》,第一章《百年沧桑 薪火南迁》合并为《呐喊》《燃烧》《南下·西迁》三场,第二章《峥嵘岁月 联大往事》调整为《红土梦乡》《风雨书声》《泡茶馆》《丹心换戎装》四场,第三章《民主堡垒 南天火炬》精简为《民主火炬》《巨浪·狂潮》《你怎舍得离去》《一声春雷》四场,第四章《苍穹之光 血脉流芳》聚焦《中兴业·须人杰》《你是那束星光》,尾声改为《弦歌不辍》。结构调整使叙事更紧凑、主题更突出,反映出创作团队从“史诗叙事”向“精神提纯”的深化过程。

艺术建构与舞台表达

音乐舞蹈史诗《西南联大》以“钟声”启幕,由老中青三代共同敲响历史之钟,象征文明与精神的代际传递。这一处理既具仪式感,又富象征性,延续了史诗创作“以象立意”的传统手法。

音乐创作展现出较强的整合能力。作品将西方交响乐、云南民间音乐元素与现代电子音效相结合,既庄严又亲切,既历史又当代。《红土梦乡》中彝族四弦琴与女声领唱相得益彰,地域文化气息浓郁;《民主火炬》中男声四重唱以铿锵和声传递知识分子的浩然正气。刚毅坚卓的风骨蕴藏在旋律中,作曲家通过节奏、和声与音色的变化,将联大人的精神气质渗透进作品中。

舞蹈语汇注重群舞象征性与叙事性的结合。《呐喊》《南下·西迁》《风雨书声》三段分别以“高举的拳头”“马灯”“课本”为视觉核心,运用现代舞语汇塑造新青年敢于抗争、不屈不挠的形象。尤其在表现“一二·一惨案”烈士的舞段中,通过托举、翻滚等肢体交织,艺术化再现历史悲剧,情感张力强烈。新版在第四章中以功勋科学家为核心创作的双人舞和独舞,生动描绘出联大学子奋发图强、报效祖国的壮怀图景。

剧中穿插的话剧式片段如《泡茶馆》《一声春雷》以及儿童角色的设置,体现出主创对于构建“全景式历史剧场”的尝试。《一声春雷》中闻一多“最后的演讲”以语言艺术的感染力直击人心,这种多艺术形式的交叉使用,增强了叙事的立体感和震撼力。

优长与局限:学院派实践的得与失

音乐舞蹈史诗《西南联大》最值得称道之处在于其选题独特与立意深远。作品并未停留于历史表层的再现,而是深入挖掘“战争与教育”“苦难与坚守”“个人与家国”之间的张力,具有强烈的思辨色彩和文化自觉。该剧被誉为一部“行走的思政课”,在“课程思政”与“文化自信”背景下具有显著的教育价值。

从第一版到第二版的修订,可见创作团队的用心打磨。《南下》与《西迁》合并为《南下·西迁》,使情节更紧凑;《民主新芽》《五四火种》整合为《民主火炬》,使主题更集中;第四章以《中兴业·须人杰》替代原有段落,更贴合联大校歌精神;尾声改为《弦歌不辍》,更突出文明传承的深意。这些修改反映出创作团队对史诗叙事节奏和情感浓度的成熟把控。

作为高校主导创排的作品,该剧体现出鲜明的“学院气质”:音乐创作技法扎实,舞蹈编排规范,整体结构清晰,主题突出。现代舞编舞技法的融合运用虽略显谨慎,但完成度较高。

然而,若以更高标准衡量,该剧仍有提升空间:其一,历史厚重感与艺术轻盈感之间的平衡可进一步加强,部分段落如“跋涉艰辛”“教学场景”等叙事节奏稍显平铺,缺乏更富想象力的艺术提纯;其二,云南地域文化元素的运用仍停留在符号层面,未能更深层融入叙事主线;其三,部分群舞段落调度略显保守,“黑衣特务”等形象的处理可更象征化。

总体来说,音乐舞蹈史诗《西南联大》是一次值得尊敬的艺术实践,其在历史真实与艺术提炼相结合、多元艺术手段交叉互补、通过典型意象凝聚主题以及对时代精神的回应等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其文化价值与教育意义不容忽视。虽仍有瑕疵,但其承载的文化使命与艺术理想,足以使其在云南舞台艺术谱系中占有一席之地。正如联大精神所示:“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艺术创作亦当如此——唯有扎根历史、关怀现实、敬畏艺术,方能真正走向人民,走向永恒。

作者系云南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